close

 P3027644a

這幾年學校開始招收外籍學生。

教授外籍生的經驗發現,從生活化的活潑文創角度引導學習,最能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字的興趣。適巧那年中秋節我沒安排活動,便邀了幾位外籍學生來研究室過節,順便討論他們感興趣的專題報告。

即使研究室空間侷促,還是硬挪出了一方茶桌的佈置,我的生活裡可以沒電視,但不能缺少一處品茗的方寸淨土。

那天,六七人盤腿坐在茶桌旁,正擬隨意泡壺茶來聊個天南地北,沒想到我一連串流暢的泡茶動作竟引起他們高度的趣味。專題報告問題,瞪時轉了個西北東南。

Sir,什麼是是?怎麼一粒黑色的,它是像…像……」學生Joe最是活潑,率先操著不太輪轉英翻中的華語,比手畫腳的指著我倒入茶壺中的半球形烏龍茶乾,好奇的問著。外國人學中文,除了聲調和書寫的問題外,時間、地點也常被放到句末,所以本文盡量維持學生的對話實況,但仍須加以修飾。

「這是台灣茶葉啊!」

「蛤?」「像是紅茶的茶葉??」

    我突然意會到他們的疑問,於是心頭一定,擇日不如撞期,就藉機分享一堂中華茶藝課吧!

「這是台灣的烏龍茶,和你們常喝的紅茶不同。首先,台灣的烏龍茶製作過程,茶葉是完整的,和西式的剁碎的紅茶不同;再來,烏龍茶的發酵程度比較輕,泡出來的茶湯色比較淡……」,或許是「發酵」的概念太專業,引起學生更大興致的是我手上的這只「硃砂壺」,還有茶盤上琳瑯滿目的各式功夫茶器。

「泡烏龍茶都用這個茶壺?中國人?」正當我以滾燙開水,沖淋著茶壺裡已經置放了1/5量的茶葉,進行著第一道溫潤泡程序時。

「丫!倒掉水這麼快?不喝?」正陶醉著細聞茶香的Tony驚訝問著,表情甚覺得可惜。

「中國茶道進行第一次注入滾水沖泡茶葉時,通常不喝,一來溫燙喝茶器具,如同外國人喝咖啡時熱杯的道理相同;其次有清潔茶葉的作用。因為製茶過程,足足兩整天,茶葉並不清洗。」正當我倒出茶水,清潔溫熱著茶船裡的茶杯時,好奇的sandy問著:「為什麼有長形的杯子?短形杯子?」

「它們跟我們一樣,有胖的有瘦的!」大夥面對茶盤上的聞香杯與品茶杯,一陣哄堂大笑!Joe似乎很滿意自己的回答。

「胖杯是胖子你用啦!」yaho陶侃了圓嘟嘟的Joe,又是一陣歡笑聲。

看著學生高昂的求知慾,「師氣」(想為人師的氣息)發作,接著自己侃侃而談的說著:「長形的是『聞香杯』,用來細品中國茶的香氣,杯口窄香氣才能聚集;矮狀的是『品茗杯』,口寬圓而大,水才容易入口,用來喝茶。」

淘氣的Christian逗趣的說「我以為茶杯也分Gentleman用和Lady用呢!」

「現在各位眼前茶盤上的,除了品茗杯、聞香杯外,中間玻璃製圓腹型是公道杯,俗稱茶海,每一次泡好的茶都注入茶海裡,保證每位喝茶的人都能喝到滋味濃淡相同的茶湯。另外,承載全部器具的大型陶器叫作茶船,像一條船般承載著品茶器皿,旁邊存放茶葉的叫茶蒼,置放水的叫水方……。」看他們全神貫注聽著,頓然覺得,口中這一長串「華語文的茶道術語」,他們真聽懂否?正疑惑處,一旁Judy急著問:「什麼是木頭的夾子、細的筷子、小湯匙呢?」

「木製小湯匙叫茶匙(茶則),是計量泡茶時茶葉量的工具;茶夾用來幫每位賓客溫杯,避免燙手;木頭小湯匙叫茶篘,又稱「茶扒 」,是清潔茶渣的工具;細筷子叫茶針,用來疏通茶壺嘴,避免茶葉阻塞壺嘴;濾茶網用來過濾茶水中的茶渣;各位座位前的茶杯托,是方便各位飲茶,避免熱茶燙手。至於紅色方巾叫茶巾,用來擦拭水漬……。」大家連聲諾諾的點頭應聲,我則頗有將中國茶藝介紹給外國人的欣喜,但是先前懷疑他們是否聽懂的疑慮未曾釋懷。

「泡茶用這個圓的茶壺嗎?中國人?」Ming從進門坐下後,便一直盯著我手上的紫砂壺。

「現在人除了用壺泡茶,坊間也常見用蓋碗、評鑑杯組泡茶。」我將架上的泡茶器具一一取下,口沫橫飛的說明著。

「為何不同的顏色、形狀的壺?」他們異口同聲的提問,剎那間心裡有著「念天地悠悠,傳中國茶道,捨我其誰!」的想法,如果能將趣味的茶道與他們分享,將來他們歸國後,對遠方的台灣應能多一種相思滋味吧!

「中國人喝茶,已有兩千多年。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有位茶聖叫陸羽,他和他的朋友皎然,將中國人純喝茶的生活行為,轉化變成具有文化的茶道藝術……。」

「陸羽?我見過在北京,以為是商店,原來是歷史人物千年前。」Judy真相大白的眼神,剎時有豁然開朗的喜悅。

「他寫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清楚介紹中國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茶葉的歷史、產地、茶的其它狀況等等,後人譽稱他為「茶聖」、「茶仙」、「茶神」。這本《茶經》對中國茶產業和世界茶業有卓越貢獻。」

「是歷史真人嗎?還是故事?」Ming對千年傳說有了疑問。

「當然是歷史記載的人物,還有他的作品傳世呢!」我邊說明,邊從書架上將一些茶書圖片取下翻閱。順便將今人譯的《茶經》與其它茶具、畫像、古茶藝器物,攤給學生們傳閱。

「哦!千年前茶是用煮的?」

「用大鍋子煮的,唐人將茶餅碾成粉狀後,放入鍋子裡煮。」

「跟日本一個樣嗎?」

「應該說,日本抹茶是源自於中國的!約千年前日本和尚來中國學習文字、宗教,當時也將中國寺廟的茶道文化帶回日本。」

「後來日本最澄和尚來中國習禪宗,徹底將宋代抹茶文化帶回日本,『茶禪一味』的精神被日本榮西禪僧帶回了日本,經過村田珠光、千利休等禪師的發揚光大,漸漸發展成日本茶道。」感覺到自己意猶未盡,大量的茶歷史文化光束照見眼簾,我話匣子再開。

「南宋開慶年間,日人南浦昭明僧到中國熏習禪茶之道,把產自武夷山下的建窯所製的兔毫盞(昔被誤以為天目茶碗)帶回日本,正是日本茶道與中國禪茶文化兩脈同宗的見證。」能說明中、日抹茶關係,心裡著實踏實!

邊泡著今年的夏季紅茶,瞬間思緒將自己拉回現實,身旁的這群學生,對我所述的專業茶歷史到底聽懂多少?也許他們更有興趣的,是我手邊流暢幽雅的泡茶節奏與茶器具。

關於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宋代抹茶道,這群外籍及台灣學生,顯然相當吃驚,一直以來他們都認為「抹茶道」是源生於日本,沒想到竟與中國茶藝有交集。

正當我將泡好的紅茶分送到大家的杯子裡,突然,Joe起身,雙手打躬作揖道「夫子一言,弟子受教了!」滿室爆笑,Joe特別傾慕中國文化,為此還專程取了個東方味十足的華語名字「龐書儒」。

「除了中日茶道關係外,更早以前的中國,也有飲用茶粥的事實,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西元220—589年),四川民間用茴香、柑橘、芝麻混著茶葉研磨成粉,以熱水烹煮成粥。當時四川有個老嫗每天煮兩大桶茶粥賣,聽說天未亮便搶光。」

「我知道,就是擂茶在北埔。」原來上學期在座的新竹同學,曾帶他們到知名的北埔客棧,吃客家菜,玩藝客家擂茶。

「在唐代(西元618907年)文人盛行「煮茶」,宋代(西元960—1279年)則將茶葉研磨更細緻,以熱水澆灌,用茶箲沏茶,當時稱『點茶』,到了明代(西元1368—1644年)才流行用陶壺泡茶。」

Bernie接著說答腔:「我看中國茶器具展覽到故宮,看到一些金銀銅錫的茶壺。什麼時間開始用老師手上的陶壺泡茶在中國?」

「哈!手中這只素樸小紫砂壺的背後,是中國茶藝思想走往自然天地合一的重要指標!反映從唐到明代,一個由繁到簡,反璞歸真的過程。」這一語如游絲般地鉤住我的意識,自己雖不吐不快,然外籍學生真能瞭解明代社會紫砂壺飲茶風尚的變化嗎?

「紫砂陶色澤古雅質堅耐用,最明顯的特徵是用較粗的紫砂泥燒製,土呈紫紅色,不施釉呈自然狀貌,用來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泡不走味、貯不變色。明代大量使用這種陶製文人小壺。」

「哇塞!我們來台灣這麼久,只知道『茶王』!不知道有這麼多茶的故事。」Judy的結論引起四座共鳴。本以為冗長的茶知識太枯燥,沒想到學生竟滿心歡喜。

原來茶藝精神,不需要太專業的精準語言溝通。協調的泡茶節奏,親切融洽的氣氛,已為彼此的互動做了最佳詮釋,看著他們歡喜聞著茶香、品著一杯杯似懂非懂的茶湯,聽著一長串陌生國度的歷史文化,笑聲裡,我聽到了來自不同國度的學子對中國茶藝的傾心,原來茶與水的結合不只只是茶湯,還有人與人間如茶滋味回甘般涓涓如絲的情牽!

P2247458aP2287606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cepeace 的頭像
    gracepeace

    小顏妹部落格

    grac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