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4180080a

 

 

從還是小女孩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幻想著自己可以被很多美麗的東西圍繞著,那種與美的事物為伍的感覺,應該就是幸福的存在。小女孩時代釐不清那種想法,只知道持夢期待著一種美的生活。

 

*************************

愛收集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也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重點不在物品的價值,而是它展露的創意以及曾保留我難忘的回憶。幾十年的舊寶盒一腳裡還存放著兩片已乾材的樹葉及一顆缺角的彈珠。這葉子是國小旅行途中,第一次驚見轉紅的楓葉,童年聽到的神話故事「蚩尤化楓」真相大白,原來染紅山崗的紅葉長如此模樣。至於那傷痕累累的玻璃珠,我還記得它曾經叱吒戰場,攻無不克,是顆彈珠王,它幫哥哥贏了一整袋的彈珠,最後一次它卯勁撞飛別人的珠子時,不小心也把自己葬身沙場,撞缺的一角讓年少的心情揪結許久,哭著從哥哥手裡取回,將英雄埋葬百寶長河裡。

P2247431a  

另外更多小收藏,因如粉塵般模糊,無法在腦海中歸檔拼湊的,全被打掃的乾乾淨淨,也許該慎重騰出些位置,將歲月裡值得珍藏的好好收集,年老後才有物可以回憶曾經有過卻失落的時光。

*************************

上了高中,時常在上下學途中,駐足市區畫廊或藝品店,神遊著被美好環繞的喜悅。大學到了木柵,假日總是三不五十的往故宮跑,每個星期必到台大聽石老師的繪畫欣賞課程,奔新店參加寇老師的書法社團,這些曾經,如燭光由內向外透出,記憶逐漸清晰。原來心底一直有著被眾多美好物件擁抱的願想。

P2247400a  

流連故宮是歡欣滿懷,但入書法社卻是一心慚愧,寇老師的弟子,書法創作個個擁有筆走游龍之能,小娃兒身處滿室菁英中,既提不了筆也沒動筆的資格。但因膽子特大,胸藏著磨墨的慧根,懂得握墨條在墨池裡隨線條舞動,帶著歌唱節奏磨出來的墨,老師及師兄姐們下筆特別流暢靈活;另外,因能泡好茶,沖出的茶湯常獲老師讚美,他老人家說喝我的茶會喝出精神。

 就這麼兩下花拳繡腿功夫,僥倖能在社團活動中和著歌,悠遊賞著粗細、長短、輕重、緩急、方圓、逆鋒、頓挫等動人心弦的墨寶!

*************************

「淡定」二字是我習茶藝時期很喜歡的心情,品茶就是要上達如皎然所謂「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的解茶妙境,方能瀟灑享受著清風明月為友、白雲為伴的舒服。品茶的淡定一如書法照見專注神凝的藝術,二者異曲同妙。運筆際墨汁發色要濃,但是同時又要不滯礙走筆的順暢,換句話說:就是墨不能咬筆。我稱之為墨色要濃而墨汁要淡,濃色能增輝,而水淡方無礙。這樣寫出來的字才能帶股活水,才能使筆、墨、水三者如鱼水關連。

當年最喜老師揮毫時特殊的破筆技法表現,那種斷而未斷的氣格筆意,充滿線性的微妙變化,字跡形體彈性伸縮扭轉生動。每回望著老師閉眼走筆,行於當行而止於不可不止,一個呼吐間便成演義,他老人家立定如鐘,隨著筆鋒的節奏、韻律,除欣賞老師揮墨時重心的移動變化外,更吒舌老師筆鋒提按頓挫波磔使轉間的神韻。這種書家的精神與字的契遇,令旁觀的我驚訝連連。

  

P2247407a  

在書法社的三年間,單純是旁觀者,寫字運筆的功夫沒長進,但耳濡目染下,品字的能力倒是受益斐淺。至於自己喜歡的收藏,倒沒增加半幅字。書法會的前輩大師很大方,信手砌磋後的作品常是彼此交流,或是轉贈後進以茲鼓勵,然知道這些前輩的書法是有行有市的貴重藝術品,晚輩不成材,收了心不安,連老師的墨寶都輾轉贈與愛書前輩。

迄日後到大陸旅遊,每每會因過去因緣,收藏些一些墨條、硯台、字畫,偶爾嗅聞著墨香,眼前便浮現當時扮書僮的美好光景。

*************************

我收藏東西的習慣以小物品為主,小小世界躲藏著一段小小的想念。

一次下雪的日子到了皖南古鎮宏村,在村裡的客棧住了兩天,離開時將台灣茶分享給熱情招呼我們的客棧主人。每回旅遊一定會帶幾包台灣高山茶出門,遇上投緣的便送茶葉結緣,將台灣好茶與世分享。客棧主人倒也豪氣,轉身就將案頭上景德鎮的青花瓷大瓷盤和一顆立體鏤空雕瓷球送給我們作紀念,我收下小瓷球,大瓷盤請他留給下一位投緣的朋友!

甫出客棧天井,大雪漫天,隔著天井望著一片片鵝絨般的雪片從天飄落,自在輕盈如那柳絮因風而起,這古鎮好美!從此在我的私人藝廊茶盤邊,喝茶邊把玩那球青花瓷丸,茶湯熱蒸蒸的水氣前便有著片片雪花飄過,滑過茶盤,落入宏村月沼中,沒入倒映著的祠堂門階。

是的,我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藝廊,小小的四尺見方,我喚它為我的微藝廊。四尺見方?沒錯,就一方尺牘茶几,在頂樓小和室裡,推開落地窗視線延伸到陽台掛滿迎春石斛的花圃。桌上的主角是一座清雅竹狀的石雕茶盤,茶盤上陳放著最常用的茶杯組,茶盤四周圍常不定期羅列了各式各樣小收藏。多年來收集的小藝術品,雖無包羅萬象也稱得上五花八門,雅石、印石、陶碗、瓷偶、石壺、紙扇、墨條、歙硯、竹雕、公仔、紙雕、琉璃、手工娃兒,萬花筒、玻璃內畫、國畫書法、木雕等。喔!尚有自個兒創意設計的小品盆栽。我仿效故宮的作法,讓這些玩意兒輪流到迷你藝廊台上伸展,伴我喝茶。童年的夢想隨肩,周身已是美的藝廊。

其實這微藝廊的靈感由來有二:一部份學習於日本茶室藝術;另一是感動於洛陽的「千唐誌齋」,希望能學習蟄廬主人豁達感性的人生。

「千唐誌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先生所建,目前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先生既有才又聚財,酷愛金石字畫,且廣泛徵集唐代墓誌、碑碣等1419件,特於其故宅牡丹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取名「千唐誌齋」。這「千唐誌齋」裡有一堵爬滿藤蔓的古牆,露出的牆眉上刻著八個大字 :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用藏滿了墓誌銘的牡丹花園,譜下生命註腳,真是妙入無間。張先生雖是位金石收藏家,但歡喜的卻是香氣持遠的國色天香。

於是乎我的茶室微藝廊,仿古之過客:「百藝為伴‧茶是主人。」

微藝廊不會有「千帆盡是過客」的沉重,在藝廊裡,春季案頭擺的是小品杜鵑花,下一個花季盛開時,當令嬌客延聘入室相伴以茶,一花一葉都同調;夏天用紫砂壺沖東方美人茶,端在手上細看龍尾撫摸歙硯;隆冬以蓋杯泡大禹嶺,賞著石雕藝品,心思遊走著當初師傅下刀打磨的專注神情。過去習日本茶道,在乎茶庭、茶室的氛圍,講究擺飾和空間的平衡,甚至「氣」與「水」的流動。微藝廊的想法雖略仿其效,但多股輕鬆適情,沉浸的是人、物器與茶味的互動,不奢求哲學式的人間道。

日本茶道喝的非是茶的味道,而是品飲茶的節氣。節是禮節的節,亦是節奏的節;氣是氣氛的氣,同是氣息的氣。日本藝術一貫的追求是協調無二的宇宙觀,日本茶道的掛畫、插花、擺飾及抹茶器的搭配,架構茶室小宇宙,在四季流轉裡,認真的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去感受當下的季節,共生共食呼應節氣的情境,悟生活道的一期一會,在乎曾經與未來。

喝日本茶,想啜一口讓你感動掉淚的茶湯是不曾聽聞,我管稱抹茶道是「呷修養」的,然我的微藝廊不但是「呷氣氛」,還能時不時喝到令人心花怒放的茶。迷你微藝廊中沒有廣大奧義的星球,只有輕鬆活潑的「關係」,一處歡喜的品飲與賞物的福田,身在其中,盡情致興,脫離其外,仍得自在。

在我的微藝廊裡,百藝為伴‧茶是主人。

 P2247399a   P2247437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cepeace 的頭像
    gracepeace

    小顏妹部落格

    grac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