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_0318_152606-01a

龍年的暖冬出現彩色的畫面,這些天日夜溫差極大,平地竟出現了難得的楓紅。隨手拾著交大博愛校區宿舍旁的紅楓,忍不住想到大學時代的你,總是撿滿了一袋紅葉,央著我做漂亮的豌豆仁,然後一個個放在楓葉上,在寒流的夜晚,泡一壺烏龍茶佐茶點,屋外天寒,但宿舍裡的我們圍在橘黃燈火旁,享受茶點溫馨。當時你總是一連喝六杯,就獨不喝第七杯,原因只一首古人的不捨芸芸眾生之苦的詩作,如王國維所說的「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好吧!我們就留一杯祭天地生靈!

當年我們辯說著「七碗吃不得也」的真意,你的堅持,不曾妥協。也許,你是真瞭解了千年前的茶中亞聖盧仝,為燙熱的茶水所留下一瓢飲的天問真諦!

盧仝,號玉川子,嗜茶成癖,有名的〈七碗茶詩〉(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孟簡(諫議大夫)贈送的新茶後的即興作品: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原本是一封朋友間感謝餽贈當令新茶的信,一如台灣春、冬茶上市,茶友們總相互吆喝聯絡,急著分享一季豐收,品嚐一整年期待的滋味。只要待過茶山,結交過茶農,一定能理解這首千古名作的心情註解。

從解渴、清心明目的外在舒暢,漸漸往內,達到抒胸解悶,全身通透的痛快。這是一種因為神清氣爽造成人體分泌多巴胺,持續刺激大腦神經迴路,達成固化增強舒適行為的身心靈反應。

在流汗代謝後,全身通透,由外相而內心,再由形體到精神靈魂,一切同感解脫。這是首茶人津津樂道的作品,儼然已化身為現代人品茶的最高意識指標。大家著眼著七碗茶的貼切功能形容,而你卻深刻地在乎盧仝的心。

還記得當年你說,詩中的「月團」,指的是唐代蒸壓的茶餅,而這個「茶餅」敘述出唐代不同於台灣烏龍茶揉捻發酵的茶乾形象,更重要的是,這「蒸壓的月團」關涉到茶葉是否「可以陳?」、「如何喫?」、「怎樣製造?」,簡單的一個名詞,對重視實驗精神的你來說,竟有如此大不同,每回聽你解讀古茶詩,就好像閱讀了一章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

再來的「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由你來推論,更顯理路。望著你滔滔不絕比手劃腳的詮釋模樣,盧仝再世,應會擁抱你這千古知己而流淚。你說「碧雲」是指翠綠的茶湯色澤,這表示茶葉是未發酵的綠茶;「風」字六書為形聲字,強調的是聲響,也就是一連串煮茶時的滾沸過程,既然是過程,一定有溫度的差異性;至於「白花」,便是煮好茶湯時浮起的泡沫,即所謂沫餑,這些加熱後的化學反應與茶的品質有著極大關連,沫餑越濃密者越好,表示茶葉裡有機質多,當然茶葉產地一覽無遺。

哇!一連的論調,讓這首飲茶名作除了感人的文藝效果,還多了科學的佐證。

你的結論是正確的。唐代人喝茶是「煮」茶,而非泡茶,煮的過程投入的是從茶餅掰下的茶塊,將茶塊碾成「粉末」,而非烹煮「茶塊」。然後將碾好的茶粉丟入釜中(鍋子)烹煮。

而「煮水」過程有所謂的三沸,茶人需聞聲辨視水溫,等水二沸時(約95度),才能投入茶粉烹煮。看在愛茶成癡的我眼裡,聽你天不管地自成邏輯的整合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

為了明確瞭解唐人對水溫三沸的掌握,我們買了微波爐專用鍋與溫度計,在房內烹煮,然後再尋找各路資料,取來不同來源的水質,模擬古人煮茶的品水模式。

陸羽說,唐代煮茶,水有「三沸」之說(陸羽《茶經》有烹茶煮水三沸說法:水初沸微有聲,水面泛起蟹眼水泡如魚目,為一沸;接著鍋子邊緣湧起連珠水泡為二沸;再則水翻湧如鼓浪是為三沸。三沸後再煮,水便老,而茶湯釋出太多鞣酸也不適合再喝。)

還說水初沸時要適量放些鹽到水中,還要隨時去除水面泛起的浮沫(雜質)。蘇東坡有茶詩提到:「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初沸如魚目,時水聲淙淙似鳴泉,到了二沸、三沸,水聲漸奔騰澎湃,如秋風蕭颯掃過松林。當時的文人對於煮水的過程,真是觀察細微,單是煮茶水,從水的沸騰變化,火焰大小火(文火武火),甚至丟入的茶末在水面的轉化,裝在茶碗裡茶湯的色澤濃淡……。精緻的連番過程,使原本簡單的飲茶動作,層層入了藝術的特效,通過讀書人的輾轉心思,再現品閱當下時空的審美。

你說,世人愛「七碗茶詩」中後段的2/5妙趣,而你執著於前2/5與後1/5的茫然,一陣春雨一片蔥翠後的詩情,你的內心跌宕在氣韻流暢的結尾裡,「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這為蒼生請命的一跪,讓美麗著了哀愁!愈進愈美,越美越悲……。

你讓我想到一段童年往事。

在我約莫6.7歲時,有次朦朧清早,母親帶著我到豬寮餵豬,行經廁所後的瓜藤架,分不清是家貓野狗,只見遠處藤架瓜藤上下,連帶有折枝聲響。「媽咪,小偷!」,小小心靈本有著扮警察抓小偷的興奮,卻見一旁母親拉著我的手,往回走,邊走邊大聲說著「我們返回屋子拿餵豬的杓子!」

長大後才明白母親心下的溫柔,當年多數佃農都窮,家裡絲瓜豐收,留一點給他人食用又何妨,這大聲的對話,正好提醒對方,採好了瓜得趕快離開!

ㄚ!我懂了!

也明白了,為何再好的茶湯,你總會留下第七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cepeace 的頭像
    gracepeace

    小顏妹部落格

    grac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