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87601a

喜歡週休二日的舒適早晨,可以從容坐在樓閣的茶室,好好品壺清香。好友一大早來訪,嚷著要將新購的紅茶跟我架上的紅頂PK。四個人盤腿坐在木製的地板上,耐心等著「玉書碨」(即燒開水的壺)水滾。好友特別喜歡以「茶房四寶的鬥茶方式」,細嚼一壺翠綠的妙處。

讀者好奇的應該是:「茶房四寶」是啥東西?玉書碨(稍扁形薄磁的燒水壺,約容250毫升的水,這種碨有極佳的耐熱性能,水滾離火爐後,仍能長時間保溫。)、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所出產的風爐。)、孟臣罐(宜興產的紫砂小茶壺,約容50毫升的水。)、若琛甌(景德鎮生產的白色小茶杯)。這些配備是品飲百年功夫茶的基礎茶器,與現在比賽茶評鑑杯組相似,異曲同工,尤其是白色杯底,確實較能客觀呈現茶湯的色澤。

茶桌上已備齊:金萱紅茶、蜜香紅茶、日月潭紅茶、一泡茶、金絲滇紅、祁紅、金駿眉,七種茶樣一字排開。觀葉、注水、開湯、聞香、辨色、嚐茶,彼此相互品評論著一番,表面名為鬥茶,實質上是好友們得以藉茶相聚,交換心得的幸福感。

看著茶盞裡或紅或橘,隨著茶葉中的丹寧酸變化,湯色也隨之聞雞起舞。這次PK的重頭戲在「掛杯」表現,也就是茶湯杯緣的黃金環掛盞,黃金光環的產生是因為茶氨酸,含量越高,杯中茶緣出現的金色光環就越明顯。再加上好的紅茶內含豐富的茶黃質與咖啡因,所以等茶湯溫度冷卻,便呈現「乳化」,像果凍般的型態,好玩的是,一經再加熱,湯色又還原成清澈豔紅湯色。好友幾乎樂在其中,鬥茶不在勝負,而在分享變化的過程,而我也正感受著他簡單的喝茶動機與專注凝神享受氛圍的眼眸。

從這「近乎癡」的盼望湯色神情,不禁令我想到古人鬥茶的模樣。

中國鬥茶的源頭可溯源到唐代,在千年多前的中唐叫「茗戰」,當時用比賽的方式來品鑑當令茶質的優劣,這是伴隨著中國貢茶制度的產生而出現的賽茶方式,當時詩人白居易也有作品提到茶山造茶鬥茶的熱鬧盛況,到了宋代,比賽茶夯行全國。

宋人鬥茶,採用「點茶法」(唐代陸羽推崇的飲茶方式是煮茶,現代社會沿用的是明末文人以壺泡茶的方法。),宋代的製茶方法與唐代不同,因此評鑑一盞青綠沫餺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宋人鬥茶分為宮廷與民間兩種:宮廷鬥茶流行於上層社會,以點茶的技術與茶湯藝術決定勝負,宋徽宗所寫的《大觀茶論》裡對皇帝、官員的品茗喜愛,茶的等級評選、賽程,處處刻畫仔細描述;然而在民間,鬥茶的重點是:看湯色、湯花和茶味,少了富貴包裝與名器加身。

宋人點茶,首先將茶粉舀入杯盞裡,用瓶壺注入一些沸水,然後攪動均勻,使茶粉形成膏糊狀(如現在人調麵糊),叫「調膏」。接著再繼續注入沸水,叫「點湯」。點湯時,要用茶筅擊打茶湯,使茶湯泛起湯花,當茶湯泛著乳白色的湯花時,便完成一碗好茶。

除了茶葉來源外,茶粉量、湯水比例、點湯注水時的均勻度、收尾是否利落、拂動茶湯所泛起的湯花,力道是否均勻等等技術,都關係著鬥茶的結果。通常以碗面的湯花咬盞深淺(如現在所說的掛杯)、茶湯色澤亮度、水痕出現的時間早晚,作為好茶的評鑑標準,勝者受帝王青睞,收為貢品,其次的茶,依序定價錢販售,當年盛會與現今各縣市的比賽茶狀況一樣。

北宋范仲淹有一首膾灸人口的茶詩〈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精緻描述鬥茶盛況,後世將這首作品跟唐代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詩)相媲美。甚至誇口,縱使茶神陸羽再世,一定會將鬥茶的精妙趣味也寫入《茶經》裡頭。

作品中的章岷是范仲淹的同事,兩個人都是當代茶癡,常四處搜羅結集茶餅,相互較勁搏茶趣。詩中「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兩句話,穿越了千年時空,讓武夷山茶文化傳唱千年,四大名藂,傳奇不朽,如此說來武夷還真是神仙之境,既産靈芝又産茶。

提到鬥茶趣味,更值得一說的是茶杯的美學乾坤。

唐代煮茶,茶湯色偏青綠,為了能增加茶色,唐人喜歡越窯產的「類玉似冰」的青瓷茶碗(茶盞),其次才是郉窯產的「類銀類雪」的白色茶碗,大體說來,白不如青,邢不如越,這是茶色與茶盞搭配的美學。青瓷盞確實能使偏綠茶湯色更顯湖色青綠,會有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雲的視覺效果,陸羽的《茶經》裡也讚許此種審美眼光。

從唐代的茶文學作品裡看到越窯郉窯裝盛茶湯後巧妙的釉色變化,或有造型彎曲成荷葉形狀的茶碗,加上黃翠欲滴的茶水,讓青綠茶湯色因為釉色而透光剔透,活跳跳如芙蓉出水,臨風輕搖,「尚青」「尚白」為唐代茶藝所熱衷。

到了精緻的宋代,改煮茶法為點茶(抹茶),茶湯色與飲用方式不同於前代,「尚青」的喜好,搖身變形變色,宋代蔡襄《茶錄》裡談到:「(點茶)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為了讓抹茶顯色,宋代一改尚青尚白的潮流,「尚黑」領航,建盞黑色藝術席捲天下。

為了欣賞白色湯花的均勻細緻,靜看沫餺緊咬著盞沿(咬盞),觀察久聚不散的「水痕」,宋人在品茶的過程,清楚傳達襯托湯色的視覺藝術。深黑的釉色映襯著茶乳與水痕,加上因窯變而形成的銀斑,當時人稱之為「鷓鴣斑」或「兔毫盞」,這一連串翠墨下的茶蹤幻化,帶出宋代文人如筆墨般趣味的身影。

建窯所生產的「建盞」,贏得當朝達官士人寵愛,這種講究色彩、搭配器物環境的品茗法,結合掛畫、焚香、操琴,共同整合反映在宋代茶詩裡,成為中華茶藝文化的瑰寶。

茶杯釉色變化到了宋徽宗「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推入頂臻,當年汝窯所燒出「青如天」的「天青色」,也就是後人所認可的「青花瓷豆青色」,以自然景象描述色彩,為釉色下的一盞水,畫下碧波翠色水晶式的光明。

到了明代,講究茶道、人與大自然的樸實結合,要求質地潔淨、造型樸雅清麗,要求細薄的透光感與粗厚質地融合,跳脫千年金銀銅錫瓷的眼光,陶土成就了秋水澄,千峰翠的永恆之美。

有朋友問我,到底那一個時代的茶藝高?茶盞美?那種茶葉好喝?對於「茶事」陌生的消費者,確實難覓歸蹤,此時不禁想起開鞋店的家長跟我之間的對話:

「這架上的鞋子,有的形狀怪異、閃亮突兀,會有人買嗎?」

「哦!老師,你現在看到的每一雙鞋子都有人穿過、買過。」

啊!原來千年茶道文化承載的,是超越社會價值判斷的多元世代眼光!

 

 

 

(註1)青瓷中最罕見也最具神秘色彩的是秘色瓷,它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胚、上釉到燒制的全部工藝都是密不外傳的,製成後供皇家專用,從官員到百姓都不能用,故稱“秘色”

(註2)(宋) 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中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皇。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知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P2287603aP2287604aP2287605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